暑假来临,各地知名参观地点、旅游景点的预约名额也越发紧俏。对于预约不到的一些游客来说,花钱从“黄牛”手里购买本是免费的门票成了无奈的选择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调查发现,有专业团队研发抢票程序,有人员负责收集游客身份信息用于预约,还有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倒票网络,分工明确、环环相扣。
哪里供需失衡,哪里就会滋生“黄牛”,高峰期的博物馆、景区就是“黄牛”高发区。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,本来免费的门票在今年能炒到198元一张,而去年就有记者在馆外随机采访了30位游客,发现竟只有2人是通过正规渠道预约进入,其余28人都是通过找“黄牛”加价购票进入。门票免费就意味着,这是一项国家的惠民政策,但“黄牛”群体不仅用“技术插队”破坏预约秩序,更借此牟利生财、破坏政策的公平性,可谓在违法边缘疯狂试探。
为了防治“黄牛”,目前各地景点和博物馆普遍实行实名预约制管理,但与此同时,“黄牛”的抢票技术和规模也不断升级。显然,面对“魔高一尺”,技术治理虽不能少,但想要实现“道高一丈”还得多措并举。
以往,“黄牛”主要被认为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,仅是面临行政处罚,过低的违法成本也就成为“黄牛”屡禁不止、前赴后继的重要原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日有一则“黄牛”被抓捕的新闻:7月11日,北京警方打掉一个技术“黄牛”组织,10名嫌疑人全部到案,涉事人员已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刑事拘留。去年,对于“黄牛”倒卖免费门票,多地也披露了多起以刑事犯罪定性的案件,像这样的司法震慑尤为重要,各地的司法部门有必要对类似案件的定性达成共识、加强侦查能力,用好法律更尖锐的牙齿,对“黄牛”形成依法严惩的高压态势,才能有效提高“黄牛”的违法成本。
另外,治理“黄牛”不仅要思考如何“斗牛”,更必须关注到乱象背后的现实矛盾。景点、博物馆门票预约难的根源仍是周期性的供需失衡,而多数热门景点、博物馆的游客承载能力同市场需求存在差距。受制于这样的客观原因,许多热门场馆也就无法因时制宜提供更灵活的资源调整。可见,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是一个长期任务,但短期策略上,避免线上预约成为唯一渠道,让门票分配更公平、获票途径更多元也是缓解“黄牛”乱象的一个办法。
长远来看,博物馆、景区等优化承载能力是一方面,让文旅资源供给更优质丰富,也是缓解“预约难”的必经之路。面对免费或低价门票,为何游客愿意冒着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、不惜高价购票前往游览,无疑说明公众对优质文旅资源有着强烈需求。不难看到,文旅资源的可释放空间依然很大,博物馆、景区“上新”更要“上优”,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的选择多一点,公众需求被有效满足,“黄牛”没了市场,也就很难再“牛”。
牛达人配资-炒股配资排名-正规配资知识网-网上炒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